人工智能是“计算机科学”的一个重要分支,它包括机器人、语言识别、图像识别、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,自人工智能诞生以来,它的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,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,现已在农业领域有了衍生应用。
和之前的机械化农业相比,农业机器人的出现,让农民解放了双手。如今,技术人员对农业机器人进行编程设计,用以处理重要的农业任务,人们借助农业机器人,提高收割庄稼的速度与效率。有了农业机器人,解决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,不用担心农忙时节,无人收割庄稼,提高了农业劳作的效率。
人工智能还可用于作物和土壤的监测,建立在物联网设备的基础上,记录作物生长状态、土壤情况等,并将采集的数据上传到机房和云端数据库,再利用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算法以及软件技术,来监测作物和土壤的健康情况。土壤肥不肥沃,凭借肉眼很难分辨,农民靠经验也有可能误判,再加上砍伐森林、土壤贫瘠等问题,需要类似的人工智能工具来帮助农民做出正确判断,好及时给田地施肥,提高田间作物产量。
杂草一直是导致作物减产的原因之一,杂草与农作物争夺肥料,导致农作物的长势变差,据数据显示,由于除草剂的广泛使用,约有250多种杂草对除草剂产生了抗性,尤其是与玉米和大豆一起生长的部分杂草。就这一问题,农业经济每年都会损失约430亿美元,人工智能在这一方面也能缓解农民的燃眉之急。
最后是农业无人机,农业无人机具有作业高度低、飘移少、可空中悬停、无需专用起降机场等优点,其旋翼产生的向下气流有助于增加雾流对作物的穿透性,防治效果高,远距离遥控操作,喷洒作业人员避免了暴露于农药的危险,提高了喷洒作业安全性。在接下来的几年中,无人机将利用视觉记录图像,并反馈采集到的数据,形成分析报告,多方面、多途径地帮助农民加强田间管理,实现增产增收。
农业人工智能的出现,完成了从人决策到数据决策的大跨步,利用人工智能系统来完成数字农业的进阶升级,做到让农业更轻松,让农民更富裕。
声明: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平台,本平台将更正来源或者删除该文。